记者今天(30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布。
新调整的“三有名录”共收录野生动物1924种,其中兽类91种、鸟类1028种、爬行动物450种、两栖动物253种、昆虫类96种、蛛形纲动物2种、寡毛纲动物4种。与2000年首次发布的原名录相比,在基本保留原有种类的同时,新增了700多种野生动物,实现了野生动物保护范围的大幅扩大。
此次名录调整,在科学评估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生态、科学、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考虑种群变化动态、面临威胁、社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以坚持生态优先、维护科研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为调整基本原则,对脊椎动物,做到了尽量应保尽保;对无脊椎动物,由于其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对确有必要,且符合调整基本原则的予以列入。此次名录调整将有力推进保护管理能力的提高,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科学研究水平和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仅脊椎动物就达8197种,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
中新网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6月30日消息,蒙古国总理罗布桑那木斯来·奥云额尔登6月29日率团访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接待了奥云额尔登一行。
奥云额尔登表示,蒙中两国传统友谊深厚,民心相通,命运与共。当前,蒙古国正在实施“新复兴政策”,为落实长期发展政策“2050愿景”创造有利条件,科技领域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希望与中方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强在矿产资源深加工、污染治理、荒漠化防治、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合作,并进一步促进科技人才交流。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蒙古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相关科教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合作,为不断拓展深化、共同弘扬亚洲价值观作出积极贡献。
侯建国对奥云额尔登此次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他表示,中国科学院愿进一步深化与蒙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之间多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扩大人员交往交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经验分享,助推中蒙科技交流合作再上新的台阶,为落实两国元首倡议、推动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发挥积极作用。
蒙古国驻华大使巴德尔勒、蒙古国副总理兼经济发展部长呼日勒巴特尔等蒙古国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国家大呼拉尔(议会)议员,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柴文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见。(完)